编者按:“榜样引领·向信而行”栏目特别推出“两优一先”风采展示录,激励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锚定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不放松,为信息集团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贡献党员先锋力量。本期对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迟猛(科技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的先进事迹进行展播。
“这不是简单建实验室,而是从零搭建一套完整体系。”作为“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集团方面的核心成员,迟猛将实验室建设工作比作一块充满含金量的“硬骨头”。对信息集团而言,这块“硬骨头”的啃下,不仅能够为公司在道路交通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方面提供应用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更是推动公司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抢占智慧交通领域国家级科创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回顾参与实验室建设之初,从组织架构搭建、人财物统筹,到管理办法制定,均需“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牢记党组织的期盼和嘱托,迟猛带领团队践行勇于担当、守正创新的精神,冲锋在全重实验室建设的最前线。
“我粗略算过,10个月里有100多天都在出差,不是去外地高校对接需求,就是代表公司汇报工作。”那段奔波的日子里,很多时候迟猛出差都是当天往返。有次早上接到合作单位紧急通知,他便立即购买机票飞往海南,汇报交流结束后又马不停蹄返程济南,准备第二天的汇报材料。面对紧急汇报任务,他总能快速做出决策,一边梳理汇报思路与核心角度,一边部署分工、调配资源,牵头完成汇报材料,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为了摸清统筹管理、人员复用的关键门道,他还带着团队走访多家参建单位,与多个科研院所深入沟通,回来后结合信息集团实际反复打磨——实验室成员既保证核心团队稳定,又能吸纳外部专家;资金使用得分级审批,既防浪费又不卡进度;甚至连办公环境,都要跟着实验室工作需要一遍遍调整。
靠着这股“啃硬骨头”的劲儿,实验室建设及运行方案顺利出台,实验室智能交通产业园科研办公环境愈加完善,实验室智能网联测试基地改造升级建设方案规划完成,实验室首批次自主项目成功立项。“一般说攻城拔寨,最后会有个插旗的人,我的角色分工就是那个插旗的,但是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是我们的负责人和一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迟猛说。
无论是推进平台孵化项目,还是撰写项目申报书,迟猛与团队始终以“小学生”的谦逊心态深耕:“我们科研人员日常侧重研究与理论工作,对应用类项目接触较少,所以我们必须边干边学、边学边练。”项目答辩前,反复修改申报书、逐字推敲文本已是常态,只为确保答辩顺利通过,以全力保障关键项目申报、前沿储备类项目研究。
既啃“硬骨头”,也练兵带团队——这是迟猛在科创工作始终践行的准则。团队中既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资深科研人员,也有刚留学归来的95后年轻员工,他为团队定下“老带新、AB角”的培养机制。核心任务先由老员工牵头、年轻员工跟学,再轮换年轻员工主导、老员工兜底支撑。同时,他依据团队成员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精准分工:懂财务的负责资金预算和执行,善沟通的承担组织协调,让“人尽其才”原则落到实处,为打造公司培育创新人才链条做出积极贡献。
久而久之,团队中涌现出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支队伍不仅能攻克国家级项目,还多次拿下集团和公司“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等各类奖项,成了科创路上的“尖刀班”。截至目前,这支队伍以“创新成果服务交通强国”为己任,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8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制论著1部,取得软著20余项,科技创新工作室获得集团认证,获批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面向云边端协同的芯粒结构与系统软件》《智慧道路建设运维关键技术》等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公司外科技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推动信息集团科技创新结出丰硕果实,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竞相涌流。
“在科研领域,我们常说要‘顶天立地’——面对行业单位,拿出业务领域的专业;面对高校院所,展现科研层面的高度。”迟猛的身影,正是一个个科研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生动缩影,不断为“智慧交通引领者、数字产业推动者”的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创新支撑。如今,一批批科研人才发扬勇于担当、守正创新的精神,在做精科创强驱动中做表率,以专业和担当的实际行动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持续为信息集团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数字化转型注入活力和动能。